摘要: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相关的因素、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为胆系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的临床资料,其中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65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41例,ERCP通过术中插管进入胆道获取胆汁,PTCD术中通过7F或8F穿刺引流管进入胆道外引流获取胆汁,通过胆汁细菌培养和血培养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细菌谱与梗阻的部位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06例胆汁中有52例胆汁培养阳性,胆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3.0%)、肺炎克雷伯杆菌(9.61%)、阴沟肠杆菌(9.61%)、绿色链球菌(5.77%)、表皮葡萄球菌(5.77%)、血链球菌Ⅰ型(5.77%)、屎肠球菌(3.85%)、溶血性链球菌(3.85%)、恶臭假单胞菌(3.85%)。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亚胺培南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70.6%,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0.0%。高龄、低位胆道梗阻及合并胆道感染症状这些因素能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是胆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系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高龄、C反应蛋白升高低位胆道梗阻、病程中有胆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在胆汁培养中更容易检出细菌。
-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15
- 专辑:
- 专题:
- 分类号:
R735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