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生物学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关系的研究
熊光华金长发陈信忠洪玉梅苏忠伟刘丕宗陈生邦任文蔚魏露生李万宏袁海树张勇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甘肃陇南地区卫生防疫站 甘肃陇南地区卫生防疫站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防疫站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防疫站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防疫站 上海 200025 上海 200025 上海 200025 上海 200025 上海 200025 兰州 730030 兰州 730030 746000 746000 623400 623400 623400
摘要: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观察和分析,指出它是阐明蛉口动力学、预报和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饲血测试表明中华白蛉吸犬血率为61.5%(198/322),当地犬感染内脏利什曼病是与当地中华白蛉吸犬血的习性密切相关。不同垂直高度中华白蛉的发育史比较观察,证明其发育期长短是受自然因素的严格制约。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并不能使滞育幼虫提前解除滞育;相反,在自然室温和自然光下饲养的滞育幼虫是实验室饲养越冬幼虫的理想方法。中华白蛉人工感染试验和自然感染调查数据表明,本区中华白蛉是传播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唯一媒介。同时证明本区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说明了媒介生态习性与其传病有直接的关系,并可表达在相互间传播,它们是怎样起着不同的传播作用,因此,研究媒介的生物学及其传病的各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资助:
- DOI:
10.15914/j.cnki.wykx.1992.00.001
- 专辑:
- 专题: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
- 批量下载
相关推荐
- 相似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